图书馆如何迎接“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 2017-12-26 14:19:23 浏览:3929

摘 要:文章分析了“图书馆+”的内涵,列出了国内图书馆出现的各种典型的“图书馆+”模式,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并提出了图书馆迎接“图书馆+”时代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 图书馆+ 阅读+

一“图书馆+”的内涵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度。从此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开始发生连锁反应。人类的知识仓库--图书馆也深受影响。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全民阅读服务的主要阵地之一,也在这种趋势下,积极转变,寻求着跨界合作的新思路。“图书馆+”应运而生,并正蓬勃兴起,以“1+X”的无限可能,与书店、咖啡馆、银行、医院等频频擦出融合共通的火花。究竟何为“图书馆+”? “图书馆+”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在图书馆服务方式上的应用,是图书馆为了顺应当前信息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转型、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打破常规,创新服务方式,突破图书馆自身原有的小圈子,以书为媒,与社会广泛结合”,它突破总分馆纵向的“金字塔”结构,联合社会其他行业进行横向发展,用来提高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能。简言之,“图书馆+”就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强调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界高度融合”。在这个以数据化为特征和标志的深度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与互联网做加法,还要与社会其他行业做加法,加快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还要发扬互联网精神,借鉴互联网思维,让阅读无所不在,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我们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之一,让公共图书馆在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图书馆+”模式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

2.1“图书馆+书店”

“图书馆+书店”是融合的典型例子。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推出了“彩云服务计划”之“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内蒙古图书馆的这种采购政策就是近年来出现的PDA,该决策把新书购置权部分交给了读者,让读者直接参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这种方式不仅颠覆了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流程,克服了传统荐书受限于少数采购馆员个人观点的弊端,而且还节约了图书馆的成本,缩短了读者的等待时间,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供需对接,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后来,安徽铜陵图书馆、山西太原市图书馆和山东青岛黄岛区图书馆都有效复制了内蒙古的方式。

2.2“图书馆+咖啡馆”

“图书馆+咖啡馆”模式的最早实践者是江苏江阴市“三味书咖”将图书馆开进了咖啡馆。在咖啡馆里设立了小型图书馆,使民众置身于休闲的阅读氛围中,提高了阅读率,即享受咖啡馆的休闲服务,又能领略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所说:“咖啡馆与人们的阅读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的结合可利用现有的咖啡馆资源进一步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使阅读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服务方式的创新。

2.3“图书馆+智能技术”

俗话说“科技改善生活”。科技对图书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图书馆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有了转型和创新,图书馆“在承担传统的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借阅功能的同时,积极利用科技成果,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品质,并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图书馆+智能技术使24小时开放的自助图书馆模式成为可能。深圳图书馆是最早使用24小时自助借还书系统的图书馆,该系统利用信息技术、RFID技术和机器等现代技术,使阅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工作人员下了班,即使不在图书馆里面,只要有24小时自助借还书系统的地方,人们就可以获取图书馆内的信息。

2.4“图书馆+电视”

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当今社会最普及、方便的载体。看电视仍是老百姓家里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数字电视的发展、高清互动电视的逐步普及以及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通过数字电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能。浙江绍兴图书馆提供了鲜活实例。绍兴电视图书馆将内容细分,通过“电视期刊”“电视图书”“精彩讲座”等栏目,观众可以查阅馆藏书目、了解书刊推荐信息、办理图书续借手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及绍兴图书馆“越州讲坛”等讲座视频”。电视服务不仅意味着把传统图书馆资源搬到电视屏幕上,更是整个模式的创新。过去是“看”电视,现在则是“用”电视,其概念是互动、交互,观众能够按意愿获取想要的内容。这样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信息化发展与公共文化传播发展的趋势。

2.5“图书馆+互联网”

“图书馆+互联网”模式是现代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推广模式。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引发了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理念及思维向新兴业态转型的快速演进。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互联网”模式使公共图书馆引领信息化、数字化的潮头。这要求图书馆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通过与互联网、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的深入合作,以PC、手机、iPad、电纸书、客户端等多种终端为对象,建立以交互、点播、共享、分发等为手段的综合服务模式。以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为例,不仅推出了微博、微信平台,还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约书吧”。该公众号就是让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号,即可实现纸质图书的预约。

三 图书馆如何迎接“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3.1加快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不忘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是图书馆为了顺应当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转型而出现的。所以“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有很多优势。首先,图书馆数字化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存储方式,使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检索实现了数字化;其次数字图书馆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图书馆的服务,特别是数字化服务延伸出去,实现“3A理论”,即任何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所以自数字时代到来之后,很多图书馆专业人士呼吁要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提到的甚少。通过研究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本质,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两种存在方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图书馆数字化一方面给公众带来了阅读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带来了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倾向。所以数字时代的传统图书馆 不应该仅仅满足各种阅读活动仪式的举行、微博微信粉丝的增加、微信阅读群体的扩大等表面现象,而是要引导公众阅读经典、名著,让阅读不仅仅是消遣、娱乐,还要深入人心、触及灵魂、深入社会,让阅读成为塑造个人灵魂、民族精神家园的载体。

3.2在把握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同时准确定位图书馆的角色

“图书馆+”吸引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下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促进了图书馆社会化;数字阅读的到来,促进了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图书馆+”模式,总分馆、馆外服务点、流动服务点等物理空间的网络化和图书馆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图书馆所有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的虚拟空间的网络化促进了图书馆网络化;尊重个性,树立“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理念,促进了图书馆的用户自主化,这是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的四大趋势和方向。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和方向给公共图书馆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使公共图书馆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正如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安东尼·马克思说:图书馆界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和它一起变。公共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顺势而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与科技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使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倡导者;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信息服务职能,制定信息素养培训规划,系统设置培训课程,通过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公众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制作和利用技能,使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的培训者;数字阅读给人们带来了阅读的便捷性,创造了资源“唾手可得”的体验,但是也默允了干扰信息的入侵,割裂了阅读者的注意力,破坏其与阅读内容的良性互动,阻碍深度思维的进行。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保护者,要让阅读不仅仅是消遣、娱乐,还要深入人心、触及灵魂、要做经典阅读的守望者。

3.3在倡导“图书馆+”的同时也要唤起人们的“阅读+”意识

“互联网+”的无所不在本质内涵给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因为阅读也是无所不在的,而且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永远是“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阅读载体和阅读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的载体由传统的纸质载体变为很多人更喜欢的电子载体,阅读的方式也由以前的深阅读、精读到现在浅阅读、微阅读、移动阅读,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作为 “图书馆+”的倡导者和全民阅读的推动者,要全天24h主动服务所有的人群,要积极主动地把阅读文化服务和元素送入一切可以进入的领域和行业、机构和场所。但是只靠推广“图书馆+”,使图书馆遍地开花也不行,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唤醒民众“阅读+”的意识,让民众觉得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放眼国内外,汽车图书馆、地铁图书馆、机场图书馆、购物中心内的图书馆、阅读主题餐饮和酒店等早已不是新鲜事。如果所有的图书馆都有“图书馆+”思维、所有的公民都有“阅读+”意识,那么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愿景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 李杰.“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与角色定位[J].图书馆界,2016(5):57-60.

[2] 陈超.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成就全民阅读[N].文汇报, 2015-04-24.

[3] 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10-13.

[4] 孙一钢.图书馆视角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N].中国文化报,2012-02-14(03).

[5] 薛 帅.电视图书馆:将文化超市开进千家万户[N].中国文化报,2014-10-16-16.

[6] 江 波,覃燕梅.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2,32(1):69—71转88.